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! 中国·兴宁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今天是:
天气预报:
【围龙屋故事】一语化解百年怨
浏览次数:763  作者: 李海霞搜集整理  信息来源: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  发布时间:2015-10-13  

  蒲棚陂李屋(俗称蒲棚陂),位于兴宁市宁中镇和一村。该屋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,系李氏七世祖落居创建。坐西向东,为三堂四横二围围龙屋,分布面积4760平方米,建筑占地面积3450平方米。

 

一语化解百年怨

 

  久战沙场的武将不以战功自威,却以温和一语化解了乡邻间的百年恩怨,威武石狮坐立屋前,不是威慑众邻,而是和谐的使者。这个令人称奇赞叹的故事就发生在兴宁宁中和一村蒲棚陂李屋,200多年来一直被乡邻口口相传,津津乐道。

 

  话说400年前,有个李姓七世祖带着几个儿子来到兴宁宁中,见和一村土地肥沃,即决定在此地落居,并几经奋斗建起了祖屋,从此安居乐业,家族兴旺,逐渐在和一蒲棚陂这个几乎以王姓为主的村子里站稳了脚跟。然而,随着家族人口的不断繁衍,原本与本地王姓乡邻相安无事的李屋人,开始与王姓人逐渐有了争端,至清咸丰年间,两姓恩怨矛盾日益尖锐,李屋人在王姓包围中显得势单力薄,在两姓纠纷中吃尽苦头,常常忍气吞声,暗暗祈盼家族中出个能人将士,以振族威。

 

  且说到了清咸丰六年,族中十七世有个叫李运胜的年轻人,自小好习武,练就了一身武艺。二十八岁时入湘投军。几年间屡建奇功,倍受朝廷嘉奖,清咸丰七年赏蓝翎,清同治二年旨赏换花翎,清同治三年经曾国藩等奏保赏给三代一品封典,至清光绪二年时因其战功卓越,又被赏头品顶戴,这是何等荣耀之事啊。消息传到家乡,李屋人无不欢欣鼓舞,人人喜上眉梢:终于有了撑腰之人,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!自那时起,李屋人出入皆挺直腰杆,遇王姓人更是一扫往日卑微,有些曾经受过欺侮的人甚至酝酿如何报仇雪恨。至清光绪八年,听说李运胜请旨回乡批准,且赏赐一对石狮带回祖屋门口安放。喜讯传来,整个李屋沸腾了,前所未有的荣耀让大家兴奋不已,连忙重修祖屋以待圣典。李姓人这边欢天喜地,王姓人那边却愁云密布,想起这百年来的争斗,与李屋人已结下了难解恩怨。如今李姓出了个红顶武将,且即将返乡,还带回圣赐的石狮镇屋,李屋人还不依势清算往日恩怨吗?从此王姓岂有安宁之日?于是人人忧心忡忡,胆小者甚至商量迁居避难。

 

  且说李运胜回乡当日,李姓祖屋张灯结彩,村民从村口一路敲锣打鼓准备迎接。李运胜多年未归乡里,坐在轿里不住揭帘张望家乡的山山水水。令他奇怪的是,一路时不时可见三三两两提着包袱仓惶行走的村民,于是忍不住问前来迎接的乡亲。众乡亲道完其中原由后纷纷高声说,“如今我们有了红顶之荣,又有了石狮之威,再也不用怕他们了!”李运胜闻言赶紧吩咐停轿,待众乡亲安静下来后,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众位长辈,千万不可这样!只有千年的邻舍,没有千年的红顶,请大家忘却旧仇怨,以和为贵,与邻和睦才是!” “只有千年的邻舍,没有千年的红顶”,一语惊醒众人,善良的李屋人仔细思量这句话,暗暗点头赞同,并纷纷传颂。很快,这句话就传到了周围王姓人耳中,看来这位红顶武将是多么重情爱乡的人啊,是不会为他的族人算旧账的了。“李屋人这样大度,我们王姓人也不该小气才是!”于是,那些正准备收拾家什远走的王姓人,都放下了手中的行李,纷纷来到李姓祖屋前,与李屋人一起帮忙安放那对圣赐的石狮。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中,一对石狮稳稳地分立祖屋门口两旁,两姓乡邻握手言欢。

 

  从此,李屋、王屋如同一家,睦邻友好,正如那对石狮,两百年来一直未变!正是“温和一语化百年恩怨,威武石狮成和谐使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