浏览次数:804 作者: 刁振东/口述 刘乐群/搜集整理 信息来源: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:2015-10-04 |
布地刁屋,位于兴宁市坭陂镇新岭村布地。始建于明末清初,系当地刁氏十三世祖刁永健创建。坐东向西,为二堂四横二围围龙屋,分布面积3000平方米,建筑占地面积2110平方米。
织布人家
在坭陂镇新岭村有一围龙屋,叫“布地刁屋”,此屋名的由来有一定的缘故。
据说,在明末清初时,刁氏十三世祖刁永健居住在刁坊镇河塘岭村,后来随着家族的兴旺,原地方的老屋不够居住,便搬迁到坭陂镇新岭村高松莹居住。刁氏历代都是以纺织为业,加上做些生意,积攒了一些钱财,准备在那里建新屋。因为当时在坭陂当地刁姓姓氏弱小,怕人欺负,加上布地地理位置很特殊,是上半县邑人赴县城和下坭陂圩的必经之地,因此先祖在建屋时特别注意防御外侵和防盗,围龙屋建筑特别牢固,屋顶的树桁、瓦角板也选用很大很厚的木材。
经过好几年时间,终于把祖屋建好,刁氏后代便在这里繁衍生息。刁氏世代不忘祖辈留传下来的传统工艺,在围屋内继续坚持以纺织为业,把技术传给后辈,结果发展很快,几乎家家都织布,织布的户数达到上百家,男男女女都织布,虽然纺纱织布非常辛苦,做纱筒,做布祗,靠手拉脚踏的旧式布机织布,一天到晚忙个不停,但大家都坚持下来,从早干到深夜,甚至通宵,上午织好的布下午又挑着步行到20多里外的县城出卖,他们织出的各种土布、蚊帐布产品花样多,数量又大,天天有10多人到兴宁县城卖布,因此该屋的名声也越来越大,人们便称此屋为“布地刁屋”。然而,织布毕竟既繁琐,又劳累,且收入不是很多,因此有些人逐渐厌烦起来。特别是一些年青人,觉得在家乡织布没出息,决定向外发展。在前辈的带领下,有几十人外出到汕头坐船,漂洋过海到泰国谋生,初到海外人生地不熟,没事可干,于是重新以织布业为主。没想到干得风风火火,财路畅通,屋人闻讯后不断前往泰国。直至目前在泰国的有300多人,是该屋总人口的三分之一,而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发展,仅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人在家乡继续以织布为业。因此“布地刁屋”的名声也越来越大。
“布地刁屋”的人在泰国专门从事纺织业,经过艰苦拼搏,日益发达,事业不断发展。虽然他们在海外,仍然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,常常回家乡看看,支持家乡的各项事业,泰国兴宁同乡会会长刁顺生先生年年回乡观光,热心支持家乡建设,深受群众好评。
仍在家乡从事干纺织的“布地刁屋”人,靠织布赚了一点点钱,他们满怀深情教育后辈,积极鼓励子女读书,后裔几乎都高中毕业,有不少考上大学,历代都出了不少人才,曾经出过六品官和县长,清朝年间,该屋的刁彩连曾考取武进士,不少是军团级以上干部,有的家庭有二至三人都当官,还有不少厅处级干部,原汕头海军基地主任、司令员刁伯安,广州市烟草公司副总经理刁伯尧、韶关市政法委书记、公安局长刁汉超,北京铁道部团政委刁桂宏等均生于此地,在外乡贤和华侨热心支持家乡建设,1986年泰国华侨出资20多万元修整祖屋,面貌焕然一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