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! 中国·兴宁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今天是:
天气预报:
【围龙屋故事】智藏钱财续建房
浏览次数:786  作者: 刘乐群  信息来源: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  发布时间:2015-09-28  

  彭承昌屋,位于兴宁市宁中镇竹一村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,系彭氏十八世承昌兴建。坐北向南,为三堂五横一围围龙屋,分布面积5000平方米,建筑占地面积4249.7平方米。

 

智藏钱财续建房

 

  在宁中镇竹一村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围龙屋,叫彭承昌屋,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,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,系彭氏十八世彭承昌兴建。整座屋宇有三堂五横一围,右侧比左侧多出一横,是彭承昌的孙子彭传芳所建。说起建这一横屋,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。

  话说当年,彭承昌家里生活非常困难,为了寻找活计,他外出拼搏,到印度尼西亚创业,结果赚了一大笔钱。他养了5个儿子,抱养1个儿子,其中大儿子在印尼发展,在那里做了屋,而抱养的儿子则在佛岭出生地建了新屋,而排行二、三、四、五的儿子却没有房屋,彭承昌决定回家乡建房,他想在家乡把围龙屋的规模做得大一些,但没有地方,便跟邻近的各姓人商量,打算把附近的土地买来建房,但邻近人家不肯出卖土地,彭承昌只好在原有的地方兴建,共建起三堂四横一围龙,房前屋后的面积也较窄,门口原设计半圆形的池塘也只好变成左边小右边大的长方形。新屋建好后,取名“彭承昌”,在家乡的子孙都搬进围龙屋居住。

  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,不知不觉又过了近二十年。随着事业的发展,在家乡排行二、三、四、五的儿子也相继到印尼创业,经营生意,在那里挣了一笔钱。岁月的更移,时代的发展,家族不断壮大,族人不断增加,原来的围龙屋已不够族人居住,因此三儿子的儿子彭传芳便决定回家乡建房,开始在原有的围龙屋右侧再建一杠屋。动工以后,不少人都运来木料、石料和石灰,听说彭传芳此次回家乡建房,带回来许多金条和银元。这消息一传开,引起了一些歹徒的关注。一天早晨,该围龙屋内突然冲进10多个歹徒,声称要捉彭传芳,口口声声要彭传芳交出金条和银元。彭传芳听到这动静,立即灵机一动,把带回的金条和银元用布包好,交给坐在屋门口抱着婴儿的媳妇,叫媳妇把钱财藏在衣服内,继续抱着婴儿坐着,不要惊慌,见机行事。这时,歹徒已冲向彭传芳居住的房屋,彭传芳怕被歹徒捉去,便急中生计,连忙把自己装进灰箩里藏了起来。歹徒走得很急,四处寻找,到屋内乱翻,可是没有找到钱财,而外面又传来附近村民要来捉拿歹徒的声音,只好匆匆离开。他们把住在另一个房间里一个人的匣码(箱子)砸开,把里面的银元全部抢去。而彭传芳机智地保住了金条和银元。

  歹徒走后,彭传芳怕歹徒再次上门来找他的麻烦,便把钱财交给家中人藏好,把它用来建房,然后匆匆离开兴宁,赶到汕头搭船,经过七天七夜才到达印度尼西亚。家人用这些钱财继续在原来围龙屋右侧,另建了一杠两层结构的楼房,共有14个房间,二楼为走马楼,显得壮观堂皇。

  从此,彭承昌屋面积增加了不少,达到4250平方米。屋内共有18个厅15个天井,有95个房间,较好地解决了居住问题。

  整座屋宇雄伟壮观,结构牢固,面积宽阔。抗日战争时期,国民党的157师部设在这里。后来,为了躲避日本侵略军飞机的轰炸,兴宁一中校本部迁到这里上课。在此熏陶影响下,该屋出了不少读书人,刻苦学习,成绩优良,后来成为教师,有的成为教授等,使崇文重教的良好风气传承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