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兴宁市文明网! 中国·兴宁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今天是:
天气预报:
【围龙屋故事】毛泽东称赞的商人
浏览次数:923    信息来源: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  发布时间:2016-02-24  

  上下一心屋,又名竹湖新潭屋,位于兴宁市刁坊镇三潭村三圳。系曾伟仁兴建,建成于民国34年(1945年)。坐西南向东北,为三堂六横一围围龙屋,分布面积5540平方米,建筑占地面积3720平方米。

 

 

毛泽东称赞的商人

 

  在刁坊镇三潭村三圳,有一座围龙屋,左右斗门上方分别镌刻有“竹湖”“新潭”字样,此屋叫“竹湖新潭屋”,可是大门的门额有一块青石,刻有“上下一心”四个大字,旁边刻有“国家兴亡、匹夫有责……”等小字。人们都习惯称此屋为“上下一心屋”。

 

  “上下一心屋”,是由爱国人士曾伟仁兴建,建成于民国34年(1945年)。屋主为什么要用这屋名,这与他的经历有关。

 

  曾伟仁,家名曾绍坤,又名曾繁荣,1887年生于刁坊镇三潭村上潭村。早年外出经商。1915年到始兴(石人嶂)开钨矿,1918年采矿于江西赣南,运往欧洲销售。在江西赣州、广东韶关、南雄等地开设“广裕兴”号百货店和“广裕兴”号杂货店,还在韶关开设“兴记庄”运输行业,在兴宁县城新丰街开设繁荣布号和繁荣卷烟厂,生意遍及粤、赣、湘、苏、沪和香港等地。在赣州开钨矿,经营广裕兴染坊、百货店,新光戏院、金陵酒家、福源米店、云泰茶居、济丰米机厂和南通运输公司,积累了一大笔财富。1933年,曾伟仁在崇义下关开采矿山,矿山附近有一条小溪。一天早上,阳光灿烂,曾伟仁路过小溪时,正想俯身用水洗手,只见水底下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,非常耀眼,拾起一看,是一个如手掌大的心形天然印石,印石表面的花纹显有“上下一心”字样。见到此石,曾伟仁格外惊喜,心想,这一定是老天爷赐予自己的宝贝,便收藏起来,随时带在身上。手捧天然印石,曾伟仁思绪万千,回想多年来自己与国民党粤军一师师长李振球(兴宁新陂人)私交甚深,以开钨矿做生意为掩护,冒着极大的风险,冲破敌人封锁线,帮助红军把苏区生产的钨砂及稻谷等外运出口,再从外地购回被国民党封锁的食盐、药品(西药)、布匹等运往苏区,“广裕兴”商号成为红军的秘密联系点。使抗日救国取得胜利,这正是军政军民上下一心的结果。《江西对外贸易分局的反经济封锁斗争》、《赣州办事处打通赤白交通的斗争片断》、《苏区交通运输采访记录》都具体记述了“广裕兴”商号与红军长期合作抗日救国的事迹。江西电视台1984年9月摄制、中央电视台1985年春节首播的电视连续剧《封锁线上的交易》,便是根据“广裕兴”商号和红军密切合作的事迹拍摄的(该剧讲述了大量“广裕兴”商号与红军合作的事迹)。中央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2009年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《红色摇篮》第25集中也讲述了“广裕兴”商号与红军密切合作的事迹。剧中,陈云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说:“赣州有一家大商号叫广裕兴,一直和我们做钨砂生意,收利颇丰。”毛泽东高兴地说:“与越大的商户做生意越安全。”

 

  曾伟仁热爱祖国,热爱家乡,他把在外地经商赚来的钱在家乡三潭村三圳建造竹湖新潭屋。1941年春,该屋主体已建成,他带着长子曾祥瑞回到家乡,察看建筑情况。一天早上,他边刷牙边思考边念叨,让曾祥瑞用笔记下:国家有难,匹夫有责,繁荣以开矿救国为职志。民国四年,开钨矿于始兴,七年继采矿于赣南,运欧;战后列强蓄谋战争,求钨制械。民国廿二年,采矿于崇义下关,获一天然印石,文曰:上下一心,凹凸沧古工雕弗及天灵,钟毓秀可徽。廿五年,钨归国有;余志益锐,再开金锡煤铁等矿,以冀为民生产,为国富强;廿六年,抗日军兴需用器械,以钨易之,开矿救国志愿稍偿,此次抗战,军政人民上下一心必胜,建国必成,苟全救上下一心,天下太平;一国上下一心,一国升平;一家上下一心,一家和平;家齐国治天下平者,上下一心之所致也。镌斯四家之吾门,永为吾家之训。中华民国卅年春月伟仁曾繁荣谨诚男祥瑞敬书。

 

  他从这块天然印石中得到启示,决定把“上下一心”这四个字镌刻在大门门额上方,并立下碑志。

 

  1945年春,该屋建成后,他叫长子曾祥瑞拿来纸笔墨,为左右斗门门额分别题字。他说:“儿子,我们家是从竹湖潭搬迁到此地的,我看这屋名就叫‘竹湖新潭’好。”便将“竹湖”两字镌于左门,“新潭”两字镌于右门,乃思水源木本之意。

 

  曾伟仁热心文化教育事业,解放前曾在兴宁创办兴华日报社,在韶关创办新丰学校任董事长,在兴宁县刁坊区宁强中学任董事长等职;在兴办兴宁县立女子中学时,捐款10万元光洋;支持河郑庆平小学办学经费,任董事长;多年资助时新小学(现三潭小学)办学经费,在三潭三圳创办伟仁学校。后在香港定居,于1972年去逝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谢爱华搜集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