浏览次数:824 信息来源: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:2016-02-25 |
崇德围(又叫大王屋),位于兴宁市径南镇坪宫村,该屋始建于清嘉庆九年(1804年)。坐西北向东南,为三堂一围围龙屋,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,建筑占地面积1938平方米。
马鞍藏金千里还乡
在兴梅交界的兴宁径南镇径心坪宫村有一座围龙屋,叫崇德围,当地人习惯称它为大王屋。坐西北向东南,背倚黄兴寨(地名),面向龙虎顶(地名),门前的马章河长流不息。提起建造这围龙屋,还有一段引人深思的故事。
“崇德围”是由王家第十五世祖展顺公于1804年(甲子岁)选址动工兴建的。话说这展顺公天资聪颖,智慧过人,早年远走他乡外出谋生,他选择了一般客家儿女较少涉足有“火炉”之称的湖北汉口做纸折扇生意。由于他看准那里需要一批纸扇的生机,加上经营有方,广结善缘,生意非常红火,几年功夫,赚了一大笔银钱,决定回乡做屋。可是,汉口离老家有千里之遥,带着大批银两极不安全,怎么才能把银钱平安带回老家。展顺公费尽脑汁,想来想去,最后终于想出一个办法,就是在汉口启程前将钱全部换成金子,然后暗中将金子打造成马鞍座垫,缠上烂布条,放在马背上坐人,从汉口走陆路,千里迢迢,艰苦跋涉。中途住客栈时,展顺公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,故意把金子做的马鞍随手一丢放在门角里,自己则暗中关注留意。当时,有盗贼知道展顺公返乡,认为他一定带有很多钱财,便起歪心,一路跟踪,企图等待时机进行打劫。走呀走呀,可是,一直尾随到岭南被韩愈称为“雪拥蓝关马不前”的蓝关(地名),都未发现展顺公带有钱财的迹象,结果盗贼大失所望,立马回头,不再跟踪。展顺公用过人的智慧把金银平安带回了家乡,开始建造围龙屋。
祖屋建成后,先祖选取崇尚道德、以美德为宗义,取名为“崇德围”。祖屋后裔遵崇先祖遗训,传扬优良的风气,显扬祖德,激励后人,报效国家,培育出一大批人才,其中有百岁老人、爱国归侨解放后任兴宁侨联主席的王才先生。
(罗雨君搜集整理)
风雨人生赤子情
王才,1889年6月出生在径南镇径心坪宫村一个贫苦家庭。
王才在海外漂泊了多年,风风雨雨,铸炼出一腔赤诚。13岁那年,他随父到印尼一锡矿做苦工,先后又在荷兰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泰国、老挝等国务工。1928年在泰国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。1930年,因维护侨胞和工人利益,被泰当局逮捕囚禁四个月后被强迫出境,遣送到汕头时,又被国民党当局以“通共”罪名送进监狱达两年之久。经各方斡旋获释,后在汕头十九路军募捐处工作。其时,他致函海外华侨组织,以解救祖国危难,慷慨激昂之肺腑心声,还我河山之誓言,动员了大批青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。几十年的漂泊流离,造就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浓浓的赤子之情,1938年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岁月里,他抱着救国救民的决心,毅然回乡支援前线,1940年才回到家乡。
解放后,他当选为坪宫村农会会长,1951年任径心侨联通讯站负责人。1952年调到兴宁县侨联。历任副主席、主席、荣誉主席、县人大代表、县政协委员、第五届县政协副主席、省第四届人大代表。
在20世纪50年代,为解决归侨侨眷的就业问题,他在兴城创办了华侨企业“锯木厂”。60年代初,一些国家刮起“排华风”,他组织归侨在琯坑开采钨矿,并与省内几家华侨农场联系,安排侨胞子女就业;为解决归侨侨眷子女读书难问题,他亲自倡导创办兴宁华侨中学,把自己唯一贵重的手表捐献出来资助办学经费,同时发动印尼归侨捐资办学,接着又创办了“刁坊侨中”、“永和侨中”。1959年起,他先后提出创建华侨旅行服务社、华侨旅行社、侨联大厦等倡议,发动华侨投资,捐赠车辆等,还亲自出马与有关部门联系建筑材料诸事宜。这些实事好事的圆满完成,为华侨之乡的兴宁拉近了与华侨、港澳同胞的距离,极大地改善了敦睦乡谊的软环境;他按照党的政策,奔波操劳,鼎力为一些华侨港澳同胞提前改变家庭成份,消除与当地群众的历史积怨和矛盾纠纷等等,深得侨民的拥戴;他积极穿针引线,搭桥铺路,为“三胞”捐资、投资回乡创业、办学,热心公益尽展高风义举。一桩桩、一件件,可圈可点的桑梓情深诗篇,昭示着王老先生功德千秋,名扬四海。1956年,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成立大会时,受到毛主席、周总理、何香凝等领导的接见,1982年出席了国务院侨务办和全国侨联先进集体、先进分子表彰大会,1986年被评为先进侨务工作者,1988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健康老人称号,1991年全国侨联给他颁发了“从事侨联工作已届三十周年”荣誉证书。中共中央委员、曾任广东省委副书记、省长黄华华,1988年(时任梅州市委副书记、梅州市人民政府市长)写给王老热情洋溢的“祝寿词”,对老寿星爱国爱乡,情牵四海,毕生奉献的精神高度赞誉:
王老寿翁,自幼远涉重洋。
几经劫难,信誉弥彰。
树五洋之雅望,联四海之情长。
泱泱盛德,远披四方。
引侨心以怀泉井,衍祖德而播海邦。
更捐资而兴教学,扶百业而富农商。
创侨联之伟业,膺全国之表彰。
先生之风景行行止,先生之德山高水长。
王才,为人豁达开朗,把为民办事,为国出力作为最大的乐趣。他一米七左右的个头,花白短发下饱满的天庭,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微笑的嘴巴构成一张慈祥、和蔼、质朴的脸庞,加之爱穿七纽四袋的唐装,圆口布鞋,俨然是一位可亲可敬的“才伯”。有些不大熟悉他的人,从海外归来或上门请他办事而得到满意回复的朋友、侨眷,告别时,总要真诚感激地道一声:“王才伯,长命百岁啊!”王才先是悠然地支吾应对一声,然后嘿嘿一笑,开心地说:“唷,我都快百零二了,哈哈!”那宽松、宽容、宽厚的情景,让侨联会客厅里充满一片朗朗的笑声。
1992年1月15日,王老午饭后,上楼进卧室,像往常一样自己叠好衣服午休,从此一直未醒,安详地离开了人世,享年104岁。
(老董搜集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