浏览次数:821 信息来源: 兴宁市客家文化研究会 发布时间:2016-02-18 |
峻德堂,位于兴宁市龙田镇鸡公桥村。始建于民国11年(1922年),系当地罗氏十八世罗兰合所建。坐北向南,为三堂二横的回字形屋,分布面积3270平方米,建筑占地面积2710平方米。
娘酒飘香“峻德堂”
龙田镇鸡公桥村峻德堂,外观典雅,气宇轩昂。大门对联:“峻宇承先志,德门启后贤。”“鸡鸣犬吠相闻地运宏开绵世泽,墨沼曾塘形胜人文蔚起绍前徽。”
峻德堂建于民国11年(1922年),为当地罗氏十八世祖罗兰合率领子孙三代共同建成。罗兰合年幼时,家道衰落,他在村里的一家私塾读到四年级时,因一件滑稽可笑的事而弃学。话说当时,他家因为穷,天天喝稀粥,上课时由于憋不住尿,老上厕所,惹得老师反感。罗兰合本来就因家里穷,从来没给老师送过什么东西,被老师看不起。但他不仅不认真上课,将功补过,反倒违反课堂纪律,上课老要小便,影响其他同学,于是常遭到老师讥讽和奚落。这让罗兰合面子上过不去,感到读书真没意思,迫于无奈,便弃学了。
弃学后,罗兰合没有消沉,跟父母要了两斗米学做酒。经过实践,他觉得做酒很有趣,决心走做酒这条路。在父母支持下,他边做边摸索,很快掌握了做酒的门道,终于取得了成功。他的酒拿到龙田圩上去卖,喝过的都说好吃,很快便远近闻名,方圆几十里,大家都知道鸡公桥罗兰合的老酒。逢年过节做好事,大家都会说:“阿兰古的酒包一席来。”罗兰合二十岁那年,娶邻近乡村的蔡三娘为妻。婚后夫妻恩爱,共同打拼,生意越做越旺。
罗兰合与蔡三娘生下六个儿子,三个女儿。罗兰合凭一手酿酒技艺,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。他自己虽然没念过几天书,但有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,寄希望于后代通过读书成为有用之材,振兴家族。于是倾力出资供子女们上学。儿子六人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成了有文化的一代。他们长大后,除老二、老三在家耕田料理家务外,其余几个都在外做事。老大成为清朝末年秀才,曾任龙田区长,龙田中学董事长;老四任民国汕头专区公署专员;老五在广西阳朔县任县长;老六抗战期间在国民政府兵工部队干技术工作,解放后在广东省燃料工业厅供职。他们的后人更有出息,如长孙罗宝贤(廿世)任民国时期广东省禁烟督察局长。但当时罗兰合这一房只分到四间屋。而此时罗家儿孙都能赚钱,家境殷实,家族兴旺,于是便下决心做屋,工程前后历时十四年,终于建成,定屋名为峻德堂。后人有歌赞曰:“卖酒起家育儿孙,三代共襄做大屋。精心建造传后世,彰显文化峻德堂。”
该屋建造质量上乘,讲究艺术品位。厅堂内所有门、窗、柱、阶全用正宗上好的花岗岩石,而且做工非常精巧,件件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。全屋有14条圆石柱落地,风格典雅。中厅梁架运用各种鎏金绘画纹饰木雕。
在右花厅靠南的一面墙上,影影绰绰的能看到对联、绘画壁雕。上联:峻岭屏开峰四面,下联:德星光绕屋周围。横批是:竹苞松茂。横批下方是松竹山峰壁雕图,图画的风格与壁雕方式透露出久远年代的气息。
峻德堂建成后,后辈从小在文化大环境的熏陶下,对他们的品行学问逐渐产生好的影响,勤奋读书蔚然成风,人才辈出。从这个屋子走出的人才,遍布全国各地,有教授、学者、工程师、大小官员。如该屋出生的著名画家、书法家罗昌明,曾任梅州市文联主席,梅州画院院长,他的字画皆有较高的造就,在梅城好些大街随处可见他写的店名和招牌,因此,有人戏称他“罗半街”。
(张小健搜集整理)